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对低小慢目标检测及性能分析

余 启 饶 彬 罗鹏飞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073)

线性调频连续波(LFMCW)雷达是探测近程低小慢目标的常用传感器。本文针对LFMCW雷达,基于距离维和速度维的二维傅里叶变换(2D-FFT)技术,研究了密集地物杂波条件下其对低小慢目标的检测性能。首先对LFMCW雷达的差频信号进行了时域和频域分析,研究了影响目标检测性能的关键因素;其次研究了临近地物杂波对目标测速、测距的影响机理;最后进行了典型场景多次蒙特卡罗(Monte-Carlo)仿真,研究了雷达相关参数(调频率、带宽、是否MTI等)、目标相关参数(速度、RCS等)和杂波相关参数(强度、谱宽等)对于检测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对于强杂波背景下的低小慢目标检测,速度维的检测至关重要,雷达宜采用大带宽、长时间积累技术,才能有效区分杂波和目标,保证目标顺利检测。

关键词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低小慢目标;二维傅里叶变换;检测性能; 动目标显示

1 引言

无人机作为超低空飞行的小型飞行器,具有高度低、RCS小、速度慢等典型的“低、小、慢”特征[1],目前仍无很好的探测方法。虽然国内外提出了用红外、声学、激光等传感器对无人机进行探测,但使用条件多受气象和距离等条件限制。基于检测前跟踪(TBD)算法计算量较大,不利于工程实现。目前主流的无人机探测雷达主要采用线性调频连续波体制。这种体制的典型优点是:作为一种全天候检测传感器,具有简单的收发系统以及高精度测量能力,近年来它已成为无人机探测领域的研究热点[2-3]。但无人机作为典型的低、小、慢目标,一般在与结合郊区的复杂环境下使用,具有很强的杂波背景(建筑物、车辆等),所以LFMCW雷达探测无人机性能[4-5],还面临以下问题:

(1)LFMCW雷达通过对差频信号进行2D-FFT处理获得目标的距离和速度信息[6-7],但无人机本身属于低小慢目标(广泛采用工程塑料导致 RCS非常小,旋翼无人机速度一般低于30 m/s左右),即使在干净噪声背景下,由于信噪比过低,自身检测仍面临较大问题。

(2)无人机的使用一般位于复杂的城郊结合地带,地物建筑、慢速移动车辆等强块状分布杂波必然影响目标在速度维的检测性能。一方面,雷达需要过滤掉静止地物杂波,另一方面区分和识别慢速移动车辆。因此,对速度维检测的影响机理还需要进行深入分析[8]

本文以LFMCW雷达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地物杂波对低小慢无人机测距、测速的影响机制。通过改变雷达相关参数(调频率、带宽、是否MTI[9]等),目标相关参数(速度、RCS等)和杂波相关参数(强度、谱宽、分布等),从理论和仿真的角度分析了相关参数的影响机理,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可为无人机探测和识别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

2 LFMCW雷达差频信号分析

2.1 差频信号时域频域分析

目标回波信号与发射信号混频之后会得到一个差频信号,差频信号本身包含了目标无人机的距离,速度和角度等信息。本文选取线性调频连续波作为雷达发射信号:

st(t)=cos[2π(f0t+Kt2/2)+φ0], 0≤t≤T

(1)

其中f0Kφ0T分别为中心频率、调频斜率、发射初相和扫频周期。调频斜率K=B/T,B为调频带宽。

先考虑单个目标回波的情况,则雷达接收信号:

sr(t)=Acos{2π[f0(t-τ)+K(t-τ)2/2]+

φ0+φ+φr}

(2)

其中Aτ、φ分别为接收信号幅度、目标延迟时间和目标相位,φr为接收机相移。

式(2)中目标幅度与雷达的发射功率,天线增益、目标RCS和目标距离都有关,即

(3)

其中Pt为发射功率,Gt为发射天线增益,Gr为接收天线增益,λ为雷达波长,σ为目标RCS,R为目标距离,L为综合损耗。

在接收机中,将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进行混频并滤除高频分量,得到差频信号为:

0.5Kτ2]-φ-φr}

(4)

假定目标以速度ν进行匀速运动,初时距离为R0,则目标距离为R(t)=R0-νt,时延为:

(5)

其中c为光速。将式(5)带入式(4)并整理得到差频信号为:

(6)

其中

(7)

(8)

(9)

在多目标情况下,每个目标差频信号的多项式系数a0,a1,a2是不同的。由式(6)可以看出,差频信号本质上是多分量的LFM信号,目标的瞬时频率为:

f(t)=a1+2a2t, 0≤tT

(10)

本质上,差频信号为线性调频信号,目标的距离和速度等信息均蕴含于各系数当中。但由于目标速度目标νc,因此a2项实际上接近于零,工程中一般将差频信号近似当成单频信号来估计,估计出a1后,通过单个脉冲或多个脉冲进行组合处理,即可获取目标的距离信息和速度信息。目标距离维带来的频谱搬移项为而目标速度维(多普勒)频移为一般来说,测距的话只需单个重复周期即可,而测速需要多个重复周期积累才能保证精度。

注意式(10)给出的只是差频信号的时频图,工程上是较难实现的,一般只分析幅度谱。仿照LFM信号的推导方式,经过一系列变换[10],并利用菲涅尔公式的性质,可得到差频信号的近似幅度谱为:

a1-a2T/21+a2T/2

(11)

由式(11)可知,目标幅度谱的宽度约为a2T,由于a2项非常小,因此我们通常近似认为差频信号为单频信号,但实际上是宽度极窄的线性调频信号。幅度谱的位置虽然由式(10)决定,但幅度谱大小却由式(11)决定。幅度谱大小与目标的RCS(σ)和目标距离R以及雷达参数都是有关系的。如果目标RCS过小,又能导致幅度谱峰值不够,淹没在噪声中难以检测。

2.2 测距测速公式分析

对差频信号的频谱进行估计可得到目标距离计算公式为:

(12)

在距离维进行M采样,假设采样率为fs,则距离计算公式为:

...,M

(13)

可见,距离维的分辨率与采样率fs、调频率K和采样点个数M均有关系。一般来说,采样率fs越小,采样点个数M越多,调频率K越小(带宽越大),则距离分辨率越高。单个差频信号即可获取目标的距离信息,速度测量需要多个差频信号的长时间积累。在LFMCW雷达系统中,发射波形主要采用多周期LFMCW信号,信号处理采用2D-FFT来获得目标的速度谱。重复频率PRF重复N个周期后,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N

(14)

最大测量速度为:

(15)

速度分辨率为:

(16)

由式(15)可知,最大测量速度与PRF有关,PRF越大,不模糊速度越大。但相同调频带宽下,PRF越大意味着调频周期T的减少,与上面距离维的分辨是矛盾的。对于近距离无人机而言,由于只进行近距离观测,目标速度也较小,因此距离和速度模糊问题并不是很突出。核心在于提高测速精度,而速度分辨率与PRF和积累个数N有关。PRF越小,积累时间越长,则速度分辨率越高。

3 杂波条件下LFMCW雷达检测性能分析

不管是距离维还是速度维,由于目标的RCS小,导致其信噪比(SNR)较小,如果杂波在距离维和速度维与目标差别不大时,通过2D-FFT变换后的差频信号峰值将会淹没在强地物杂波的峰值中,有必要进行理论和仿真分析,并提出改善措施。

3.1 杂波的频域分析

杂波的类型有很多种。为了简化分析,假设杂波的范围是瑞利分布,速度有一定的谱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主要考虑的是速度在零频附近的分布式块结构杂波,但是RCS比所涉及的无人机要强大得多。假设杂波占据了数个距离分辨率单元。在本质上,单个距离单元的杂波可以作为单一目标进行分析。如果杂波占据L个单元,距离是Ri,平均速度是νi,RCS是σi(瑞利分布),对应的多项式系数是ai0,ai1,ai2,则杂波差频信号的频谱近似为:

(17)

此时,块状杂波的频谱会占用数个距离单位,每个频率点的峰值与该单元杂波振幅成正比。

3.2 目标二维CFAR检测概率分析

工程中为了进一步减小噪声或者杂波的影响,实用的FMCW雷达一般采用恒虚警平均(CA-CFAR)检测方法[11]。与传统的脉冲雷达不同,LFMCW雷达的CFAR检测是在距离维和速度维进行二维CFAR检测。实际操作时,可以先进行速度维的CFAR,再进行距离维的CFAR。为了充分减轻检测器的运算负担,部分雷达还可以采用动目标指示(MTI)或动目标检测(MTD)算法进一步滤除零频附近杂波的影响。

对多帧差频信号进行2D-FFT变换后,差频频谱信息转为目标的距离测量,而差频信号多普勒域信息转为目标的速度测量,本质上目标经过2D-FFT变换后的信号可简记为A(r,ν),当存在目标杂波和噪声时,总信号是他们三者的叠加。

A(R,ν)=AT(R,ν)+AC(R,ν)+AN(r,ν)

(18)

理论上式(18)可以包含多个目标和多个杂波的情况,对距离和速度维进行采样量化,则二维CFAR就是要从|A(R,ν)|,R∈[Rmin,Rmax],ν∈[νmin,νmax]中检测出超过预门限的多个目标。显然,当两个目标距离或速度相近时,大目标(如杂波)会影响小目标的检测性能。

下面以速度维的检测为例分析目标检测概率影响因素。假设目标位于二维检测平面的(Ri,νj)处,在距离单元Ri处同时存在零频杂波,则该位置回波是目标、杂波和噪声的叠加。假设有N个参考单元,检测单元记|A(Ri,νj)|,则噪声功率水平估计为:

(19)

标称化因子记为则检测判识为:

(20)

一般与允许的虚警概率有关和参考单元个数N有关。检测概率一般和信噪比SNR和门限有关,传统意义上当周边仅存在热噪声时目标的检测概率为:

(21)

一般来说,Pd反比于门限当强杂波的速度和目标较为接近时,可能会占据好几个速度单元时,此时会造成门限急剧抬高,从而导致关注目标的检测概率Pd急剧下降。距离维的检测也有类似结论这里不分析。总的来说,杂波情况下,差频信号频谱的分布较为复杂,不便于理论推导,下面通过仿真的方法进行验证。

4 仿真实验

4.1 场景描述

基本的仿真参数设置如下:雷达基本频率调制带宽B=20 MHz,脉冲宽度T=80 μs,中心频率f0=10 GHz,CFAR检测单元N=32, MTI为前后两回波差分处理。目标参数为:V=20 m/s,R=10 km,SNR=30 dB;杂波参数是:平均谱宽5 m/s,均值为0,幅度为瑞利分布,SNR=30 dB,距离维呈块状分布,假设杂波距离维跨度为 2.08 km。

为了比较相互之间的作用性能,目标参数、杂波参数和雷达参数均可浮动。

4.2 仿真结果

根据上述仿真参数,进行了仿真实验。

首先,假设目标正好处于强杂波环境(如无人机背后正好有一块状建筑杂波),仿真结果见图1(a)、(b)所示。其中图1(a)是原始差频信号的频谱分析,目标淹没在分布式块状杂波中,仅露出少量峰值。图1(b)采用距离维CFAR进行检测,由于目标RCS过小,杂波的RCS过大且占据多个单元,整体检测门限得以提高,导致目标漏检。 当目标离开分布式固定杂波时(仿真干净背景,如草地上空的无人机检测),仿真结果如图1(c)、(d)所示。由图1(c)可知,此时目标仅处于噪声背景,差频峰值较为明显。图1(d)运用同样的距离维CFAR进行检测,可以检测出目标的距离值。图1(e)说明通过速度维的检测可以解决距离维检测时,目标位于杂波背景下难以检测的问题。

图1 差频频谱及CFAR检测结果
Fig.1 Beat signal frequency spectrum and CFAR results

图1的仿真说明仅在距离维对无人机检测是不够的,因为很多情况下无人机都是在城郊结合带使用的,存在较强的地物杂波。下面对速度维的检测进行分析。在速度维上,可见两个峰值,幅度较弱的是目标,另一个幅度较强的是多个杂波。

图2是对差频信号进行2D-FFT变换的结果。其中图2(a)是原始结果,图2(b)MTI对消处理结果。由图可知,未作MTI时,目标频谱和杂波频谱均凸显出来,仅有噪声得到抑制,目标在距离-速度二维平面上是单个峰值,而分布式块状杂波在二维平面上是一条线,速度均聚集在零速附近,而距离维呈线状。通过MTI对消后,杂波得到抑制,剩余信号仅存目标信号,有利于目标进行检测。

图2 差频信号2D-FFT变换结果
Fig.2 Range and velocity processing with 2D-FFT

图3 目标检测性能分析
Fig.3 Detection probability with different parameters

下面对影响检测性能的关键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图3对影响测试性能的关键因素进行了以下100次蒙特卡罗模拟。图3(a)是脉冲积累数(NCPI=64、NCPI=512、NCPI=1024)时对检测性能的影响,图3(b)是频率调制带宽(B=6 MHz、B=8 MHz、B=12 MHz)对检测性能的影响,图3(c)是目标自身速度(ν=30 m/s、ν=3 m/s、ν=0.3 m/s)对检测的影响,图3(d)是调频周期(T=65 μs、T=60 μs、T=55 μs )对检测的影响。横坐标均为杂波的幅度(杂噪比)。

由图3(a)可知,杂波的幅度越小,目标的相干积累时间越长,则目标的检测概率越高。图3(b)固定其他参数,改变了频率调制带宽。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情况下,雷达调频带宽越大,目标检测概率越高。事实上,带宽决定了分辨率。带宽越大,频率调制的斜率越大,距离分辨率越高,两个目标之间的差异更容易被放大,有利于检测。图3(c)是目标自身速度对检测性能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目标速度对检测有很大的影响。目标速度越大才有利于和杂波进行区分。当目标速度过小时,无论是否进行MTI处理,雷达都难以将无人机和杂波进行区分。图3(d)是扫描频率周期对检测的影响。扫描周期越小,越有利于无人机检测。图3所示的横坐标均为杂波的信噪比,所有的图都表明,杂波的幅度越小越有利于目标检测。但实际情况是杂波的强度往往都高于目标强度,因此为了提高检测性能,必须在速度维和距离维同时进行高分辨处理。

5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运用2D-FFT技术,在强杂波背景下基于LFMCW雷达对低小慢目标检测及性能分析的新方法。在速度维和距离维上用二维傅里叶变换对无人机进行了检测,同时基于多次蒙特卡罗仿真研究了不同参数对检测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强杂波背景下的低小慢无人机检测,速度维的检测至关重要,雷达宜采用大带宽、长时间积累技术,才能有效区分杂波和目标,保证目标顺利检测。

参考文献

[1] 罗宏伟.试论大型活动安保工作中“低慢小”目标的防范与处置[J]. 武警学院学报, 2015, 31(9): 27-30.

Luo Hongwei. On the prevention and disposal of “low, low and small” goals in the security work of large-scale activities[J]. Journal of Armed Police Academy, 2015, 31(9): 27-30.(in Chinese)

[2] Light hart L P, Nieuwkerk L R. System aspects of a solid-state FMCW weather surveillance radar[C]∥Conference Proceeding, 1987: 19-21, 112-115.

[3] 张宏宇, 王冬华, 李云飞, 等.一种提高LFMCW体制雷达测距精度的方法[J].雷达与对抗, 2017, 37(1): 9-12, 47.

Zhang Hongyu, Wang Donghua, Li Yunfei, et al. A method to improve the ranging accuracy of LFMCW system radar[J]. Radar and Countermeasures, 2017, 37(1): 9-12, 47.(in Chinese)

[4] Hui Zing A G, Otten M P G, Rossum W L V. Compact scalable multifunction RF payload for UAVs with FMCW radar and ESM functionality[C]∥International Radar Conference, 2009: 1- 6.

[5] 李明明.国外低慢小航空器防控装备发展现状分析[J].飞航导弹, 2017: 62-70.

Li Mingming.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low-speed small aircraf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quipment abroad[J]. Flight Missiles, 2017: 62-70.(in Chinese)

[6] Du Yuming, Yang Jianyu. Novel Method for Ambiguity Elimination in the Linear FMCW Radar[C]∥ICSP’04 Proceedings: 2066-2069.

[7] Minki Song, Jinsoo Lim, Dong-Joon Shin. The velocity and range detection using the 2D-FFT scheme for automotive radars[C]∥2014 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 Infrastructure and Digital Content,2014: 507-510.

[8] Qu Y, Song Z, Shi L, et al. Moving Target Detection for FMCW Radar[C]∥in 2017 IEEE, 2017: 1756-1759.

[9] Clive Alabaster. Pulse Doppler Radar: Principles, Technology, Applications[J].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2016: 102-105.

[10] 林茂庸, 柯有安. 雷达信号理论[M].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4: 128-130.

Lin Maoyong, Ke Youan. Radar signal theory[M]. Beijing: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 1984: 128-130.(in Chinese)

[11] 何友.雷达自动检测与恒虚警处理[M]. 第二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36.

He You. Radar automatic detection and constant false alarm processing[M]. Second edition.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1: 36.(in Chinese)

Detection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Low Slow and SmallTarget Based on LFMCW Radar

YU Qi RAO Bin LUO Peng-fei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mplex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Effects on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System,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73, China)

Abstract: Linear frequency modulation continuous wave (LFMCW) radar is an effective sensor for det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low-small-slow target (LSS-Target) in the presence of dense architectural clutter, wherein the two-dimensional Fast Fourier transform (2D-FFT) is employed. Firstly, the time and frequency domains of beat frequency signal are analyzed. Secondly, extended to the ground clutter scenario,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clutter on range and velocity measurements of LSS-Target is analyzed. Finally, by using multiple Monte-Carlo simulations, the comparison of radar parameters (frequency modulation ratio, bandwidth, moving target indication or not etc.), target parameters (RCS, velocity etc.), and clutter parameters (amplitude, spectral width etc.) On detection performance are analyzed.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detection in velocity dimension is crucial to discriminate LSS-Target. Meanwhile, it is better to use large bandwidth signal and long-time accumul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target detection performance on strong clutter background.

Key words linear frequency modulation continuous wave radar; low-small-slow target; two-dimensional fast fourier transform; detection performance; moving target indication

中图分类号TN95;V4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0530(2019)01-0001-07

DOI:10.16798/j.issn.1003- 0530.2019.01.001

收稿日期:2018-08-21;修回日期:2018-10-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201335,61571451)

作者简介

男, 1988年生, 湖南临湘人。国防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职研究生, 现代信号处理专业, 助理工程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信号处理。

E-mail: yuqi26825@163.con

男, 1980年生, 四川彭州人。国防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综合电子战、目标跟踪与数据融合。

罗鹏飞 男, 1962年生, 湖南安化人。国防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探测系统中的目标检测、定位、跟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