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接入网络中基于容量最大化的射频拉远头选择算法设计

孙 远1 李春国1 宋 康2 黄永明1 杨绿溪1

(1.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6; 2. 青岛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山东青岛 266071)

摘 要: 不同于传统的LTE-Advanced网络,云接入网络(C-RAN)通过前程链路将复杂数据处理从射频拉远头(RRH)转移至基带单元池(BBU Pool)。然而,由于C-RAN前程链路容量有限,系统总吞吐量并不一定能显著提升。在本文中,我们通过优化RRHs选择实现吞吐量的最大化。更准确地说,本文在前程容量约束条件下设计了一种选择活动RRHs集的优化算法,以实现系统容量的最大化。此外,本文分别推导了低信噪比(Low SNR)与高信噪比(High SNR)下,选择RRHs数目的渐进最优的闭合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比起其他方案,本文所提出的RRH选择方案能够在有限的前程容量限制与任意给定RRHs数量下,有效实现吞吐量的提升。

关键词:云接入网络;前程容量限制;射频拉远头选择;吞吐量最大化

1 引言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从LTE-Advanced向第五代(5G)演进,移动数据业务量将会有爆发性的增长,传输天线端的信号处理负担也会越来越重[1]。云接入网络(C-RAN),作为5G标准的候补技术之一, 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个难题。在C-RAN中,传统的基站(BS)的射频单元被分离为独立的射频拉远头(RRHs),而基带处理部分被聚集并且共享在一个虚拟的基带单元池(BBU Pool),RRHs可以通过前程链路(fronthaul link)与BBU池相连[2]。文献[3]针对超密集网络(UDN)中的C-RAN场景下的无线传输的新问题设计了一种凸优化方法。文献[4]从软定义的角度,在C-RAN中提出了一种软定义的超蜂窝结构。在文献[5]中,C-RAN将蜂窝系统解耦为控制层面与数据层面,分别针对移动终端与移动服务端,设计了一种聚集边缘结构,并在超级基站建立一种资源管理的架构。在文献[6]的C-RAN系统中,RRHs仅负责通过前程链路传输信号,而BBU池端进行基带信号处理,此时RRHs端的负担能够被有效减轻。在与[6]中相同的结构下,C-RAN同样支持通过用户聚合模式优化提高异构网络性能[7],协作基站蜂窝网络中的多媒体绿色传输[8],大规模MIMO中的最优传输机制设计[9],多跳网络中的协作中继传输[10]。必须特别指出的是,C-RAN与大规模分布式天线系统[11]虽然在架构上有所相似,但C-RAN特别强调RRHs与云中心之间前程链路容量限制,这也是C-RAN区别于传统网络的核心特征之一。不同于传统网络[12],C-RAN架构通过将大多数或者全部的信号处理任务转移至BBU池端,能给许多无线网络带来增益。

关于C-RAN的无线传输方案,已经有了一些相关研究。例如,文献[13]在理论上分析了C-RAN系统的复杂度,得出的结论是,比起传统的LTE-Advanced系统,C-RAN减少了10%的复杂度。在文献[14]中,作者针对C-RAN场景下宏基站与RRH之间的干扰消除设计了一个干扰协调的方案。为了降低RRHs与BBU池端的数据通信量,文献[15]针对C-RAN中上行通信过程,在RRHs与BBU池分别设计了一种压缩与解压缩的方法,而文献[16]则在每个RRH端的空间域设计了一种压缩转发的机制。在配置大量RRHs的C-RAN场景下,文献[17]研究了一种低复杂度的预编码方法,并基于ADMM(Alternating Direction Method of Multiplier)设计了一种可行算法。针对包含宏基站的异构C-RAN(heterogeneous C-RAN),文献[18]应用排队论设计了一种随机梯度算法,用于解决该场景下的资源分配问题。

C-RAN在提供出诸多益处时,其固有问题也不容忽视,即每个RRH与BBU池之间的前程容量是受限的[19]。商业光纤的容量可以达到数十个吉比特(Gigabit),每个RRH的信息负载一般有兆比特每秒(Mbps)。此外,在密集网络[20]中, RRH通常布置十分密集,这就会导致前程链路的容量很容易超出。在以往的分布式天线系统(DAS)[21]与Massive MIMO[22],前程链路的容量理论上是不受限制的, 但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原本充足的容量很快达到瓶颈。因此,C-RAN中一个重要问题即为如何处理前程链路的容量约束,而常用的处理方法多为在RRH端进行量化/压缩[23-24],而利用RRHs选择所带来的分集增益来提高系统性能,这一点很少有文献考虑过。

本文的目标是在前程容量的约束下,考虑优化RRHs选择最大化系统总吞吐量。当活动RRHs的数目从零开始增长时,由于越来越多的RRHs被激活进行数据传输,系统总吞吐量不断增长;但由于前程容量的限制,当活动RRHs数目达到一定数目时,吞吐量停止增长,因此如何选择活动RRHs的最优数目是需要考虑的。

在本文中,作者首先推导出不同信道下,已给定RRHs数目时的吞吐量表达式。为了最大化吞吐量,本文设计了一个选择最优RRHs数目的算法,在不同低SNRs与高SNRs的实际环境下推导了选择RRHs数目的闭合表达式。最后,仿真结果表明:比起其他方法,本文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系统总吞吐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仅考虑单用户场景,主要因为在多用户场景中,优化模型会极其复杂,无法得到最优RRHs的闭合表达式。至于多个RRHs同时服务多个用户,作者将在另外的工作考虑,本文暂不赘述。

符号注释:本文分别使用(·)*,(·)T和(·)H来表示共轭,转置和共轭转置。对于集合Z,本文定义|Z|为其元素个数(Cardinality)。本文采用XCN (μ,σ2)表示X为一个均值为μ,方差为σ2的复高斯随机变量。

2 系统模型

图1 基于前程容量限制的C-RAN系统架构
Fig.1 C-RAN system architecture based on fronthaul constraints

如图1所示,在C-RAN系统中,BBU池通过回程链路与核心网相连,通过前程链路与RRHs相连,前程链路存在容量约束。RRHs总数为K(K≥1),通过分布式波束成型协作发送数据给移动用户MU(Mobile User)。本文定义x为经过归一化能量的传输信号,{|x|2}=1,每个RRH下行传输功率为p0。假定第k个RRH到MU的信道系数建模为hkCN (m,σ2),其中m代表变量的均值,σ2代表变量的方差,k=1,...,K,加性高斯白噪声建模型为nCN (0,1),则移动用户MS接收到的下行信号为:

(1)

其中,为分布式波束成型矢量,‖w‖=1。由于前程链路容量是受限的,因此定义BBU池到所有RRHs总容量为C。假设前程容量在RRHs之间是平均分配(即每个RRH特性相同),因此BBU池与每个RRH之间容量上界为:

(2)

本文中的波束成型采用文献[25]中的最优传输波束成型设计w=h*/‖h2。因此,所有RRHs与MS之间无线信号的可达速率表示为:

(3)

R2为MS端接收到的瞬时速率,定义为随不同信道衰落系数的变化而变化的信道容量。在本文中,为了增加分集增益,我们设定,在单位时间内每条前程链路传输相同的数据包data1,因此单个数据包的大小R不仅要小于BBU池与每个RRH之间容量上界(单个RRH到BBU池间前程容量门限),且必须小于RRHs与MS之间无线信号的可达速率(RRHs到MS的无线信道容量),即RR1RR2同时成立。

基于以上R1R2表达式,可以得出系统有效吞吐量R的表达式:

R=min{R1,R2}

(4)

在上式中,系统下行有效速率由R1R2共同决定,在实际中取两者较小值。

从式(3)可以看出,随着RRHs数目的增长,通过无线信道传输的吞吐量R2单调递增,但(2)中的前程链路容量限制R1单调递减。在下一章节中,我们将设计一种算法,寻找最优解K,以实现前程链路与无线信号之间的权衡,并实现有效吞吐量R的最大化。

3 C-RAN中最优RRH选择

在本文中,我们的目标是在前程容量约束下,通过优化RRH选择最大化整个系统的吞吐量。为了简单起见,一般来说,信道系数以降序排列|h1|≥|h2|≥...≥|hK|,则本文考虑的优化问题可以表示为:

(5)

(6)

由式(5)可知,本文的优化问题不仅涉及整数规划,还与max-min优化相关,这是很难解决的。为了处理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推导了不同信道条件下不同RRH选择方法的可达速率。

3.1 可达速率

3.1.1 强信道条件下的单RRH选择

此场景下,考虑选择最强信道强度|h1|下的最优RRH,假设信道强度|h1|足够强,使得被选择RRH至MS间的可达速率超过了前程容量限制,即满足:

log2(1+p0|h1|2)≥C

(7)

此时,根据前程链路的限制,单RRH选择下的总系统速率为:

R*=C

(8)

3.1.2 弱信道条件下的单RRH选择

此场景下,同样考虑选择最强信道强度|h1|下的最优RRH,假设信道强度|h1|相对较弱,使得被选择RRH至MS间的可达速率小于前程容量限制,即满足:

log2(1+p0|h1|2)<C

(9)

此时,基于无线信道容量的瓶颈为:

R*=log2(1+p0|h1|2)

(10)

3.1.3 强信道条件下的多RRHs选择

此场景下,RRHs总数目为KK≥2,此时无线信道质量足够强,并满足以下条件:

(11)

此时可达到的系统吞吐量为:

R*=C/K

(12)

从公式(12)可知,被选择RRH的数目应当在尽可能小,使得吞吐量最大;但在公式(11)中,被选择RRH的数目不能过于小,否则不等式关系无法满足;因此定义Ko为被选择RRH的最优数目,是满足条件(11)的最小整数,并可以通过下文的数值搜索或者公式推导获得,这里暂不赘述。在获得Ko后,对应信号系数{h1,h2,...,hKo}的RRHs被选择调用,从而使公式(12)中的R*最大化。

3.1.4 弱信道条件下的多RRHs选择

此场景中,进行传输的RRHs总数K≥2。在弱信道条件下,K个RRHs所支持的无线信道容量无法支持前程链路的限制容量,即:

(13)

因此,此时整个系统的吞吐量表示为:

(14)

在此场景中,被选择的RRHs应该尽可能的多,使得(14)中的R*取更大值,但取值必须满足公式(13)成立。与强信道场景不同,公式(13)中不能取到等号,因此被选择RRH的最优数目应为Ko+1,是满足条件(11)的最小整数,对应信号系数{h1,h2,...,hKo+1}的RRHs被选择调用。

3.2 渐近最优RRH选择闭合表达式

从(11)与(12)可知,最优Ko应当使(11)取到等式。然而,欲直接得到Ko分析表达式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使用Jensen不等式方法得到方程式的近似结果:

(15)

在这里,目标转化为得到等式(a)的Ko解析表达式。但是,对于一般SNR表达式,寻求解析表达式仍非常困难。幸运的是,我们已经成功得到等式(a)闭环形式,分别在低SNR与高SNR的渐近最优解,具体如下所示。

在低SNR场景下,等式(a)的左边变化为:

(16)

将(16)代入(a)中,得Kop0(m2+σ2)=C/Ko。因此,我们可得低SNR下的Ko最终解:

(17)

在高SNR场景下,等式(a)的左边变化为:

(18)

此时,在高SNR的最优Ko可以表示为:

log2(Kop0(m2+σ2))=C/Ko

(19)

为了描述方便,令tlog2(Kop0(m2+σ2)),则公式(19)可以表示为:

t2t=Cp0(m2+σ2)

(20)

进一步推导(20),可得:

(t ln 2)et ln 2=Cp0(m2+σ2)ln 2

(21)

通过应用Lambert函数的属性,将反函数( f )e( f )=f应用到(21),可以得到最终结果如下:

t ln 2={Cp0(m2+σ2)ln 2}

(22)

因此,我们可得高SNR下的Ko

{Cp0(m2+σ2)ln 2}=log2(Kop0(m2+σ2))

(23)

解方程,可得:

(24)

至此,本章节推导并得出了低SNR与高SNR条件下渐近最优RRH选择闭合表达式。在下面章节中将针对不同信道条件环境,设计相应的RRHs选择优化算法。

3.3 最优RRH选择算法设计

基于以上章节中所描写的四种场景,我们提出以下算法,用于优化RRHs选择:

算法1 基于容量最大化的最优RRHs选择。

步骤1 将所有瞬时信道系数按照降序排序|h1|≥|h2|≥...≥|hK|。

步骤2 检验公式(7)是否成立;如果(7)成立,则信道系数为|h1|的RRH为最优的,并且最大可达速率R*=C,并停止;如果(7)不成立,跳至步骤3。

步骤3 通过(17)与(24)中所提的穷举搜索方法或者推导解析方法决定RRH选择数目Ko,同时满足(11)。如果被选择RRHs为Ko时,公式(11)不能得到满足,则被选择RRHs数目应为Ko+1,并满足公式(13)。

步骤4 已知Ko时,按照公式(12)计算φ=C/Ko,按照公式(14)计算并得出此时对应的速率为:

Ro=max{(10),(12),(14)}

(25)

步骤5 如果Ro=log2(1+po|h1|2),在无线传输中选择第一个RRH,对应信道系数为|h1|;如果Ro=φ,选择前KoRRHs,对应信道系数为{|h1|,|h2|,...,|hKo|};如果Ro=φ,选择前(Ko+1)RRHs,对应信道系数为{|h1|,|h2|,...,|hKo+1|}。

算法1的最优性讨论。当前程容量给定与RRHs传输功率给定时,针对吞吐量的最大化,本文所提出的算法1是最优的。

证明过程如下文两个实例中所述。

证明:

实例1 假设存在另一个算法2胜过本文的算法1。在算法2中,|Ζ|为RRH的数目,实例1中,|Ζ|=1。因此,比起算法1,算法2所实现的可达速率增益ΔR必须是正的。

场景1-A:在此场景中,根据算法1,对应于单RRH选择,最终速率如(8)所示为R*=C。为了使ΔR>0,算法2的可达速率必须大于C,而这明显地与受限前程容量的设定相违背。此时,算法2在此场景中不存在。

场景1-B:根据算法1,单RRH选择的其他场景如同(9)(10)所示。此场景下,算法2的速率为其中k≠1∈{1,2,...,K}。如果算法2优于算法1,必须存在k使得|hk|>|h1|成立。但根据上文的表述,|h1|是所有信道系数的最大值,因此在此场景中的算法2也不存在。

实例2 |Ζ|为RRH的数目,在实例2中,|Z|≥2。此时算法2所实现的速率为

场景2-A:如果以下关系成立:

此场景中,实际传输速率由前程链路的限制决定,因为无线信道的容量超出最大前程限制。本文所提出的算法1所实现的C-RAN速率为R*=C,而算法2的最大速率为C/|Z|,此时算法2不可能优于算法1。

场景2-B:如果在场景2-B-1存在以下等式

此时,比起前程链路,无线信道的容量为新的瓶颈,即如果在算法1中总速率如(8)表示,并定义为场景2-B-2。如果若存在算法2优于算法1,则必须存在而这对于|Z|≥2是不存在的;如果算法1的速率如(25)所示,如果若存在算法2优于算法1,则必须存在以下不等式:

(26)

正如上文所述,{|h1|,|h2|,...,|hKo+1|}已经按照降序排列。从(26)中可知|Z|>Ko+1,即|Z|>Ko,即算法2中选择的RRHs大于算法1中的RRHs。但从(26)中同样可知:

(27)

而(27)中的结论明显与场景2-B-2的设定相矛盾。因此,更优的算法2在场景2-B也不存在。

以上证明可以说明在C-RAN中RRHs选择是最优的,下一章的仿真可以进一步证明该结论。

说明1 在我们提出的方法中,仅有一部分RRHs被选中进行信息传输,而其余的RRHs进行休眠而节能。在这种休眠模式[25-26]中,部分RRHs未被选择可以减少前程链路(通常是光纤)的负担。

说明2 除此以外,被选择的RRHs所发送的功率是可以优化的。在涉及多用户C-RAN网络中,基于一些新的目标(例如速率最大化或者误比特率最小化),进行这种功率优化是更为必要的,但由于篇幅的原因,本文暂不考虑这种优化。

说明3 我们提出的RRHs选择方法以动态方式工作,其中RRHs选择结果是适应于瞬时信道衰落系数。例如,当瞬时信道系数变得非常小时,越来越多的RRHs被选择用于信息传输,直到达到前程链路的容量瓶颈;与此相反,当瞬时信道系数变大,被选择RRHs数目变小,以尽可能降低前程链路容量负担。

至此,本章节针对不同信道条件下C-RAN中,设计了一种RRH选择优化算法,并且证明了算法的最优性。在下面章节中,这些理论结果会通过仿真进行相关验证。

4 仿真结果

本章节采用蒙特卡洛仿真,所有无线信道随机产生10000次,并服从分布CN ~(0,1),假定噪声的协方差为1,因此信噪比SNR的表达式可以写作p0/1=p0。待选RRH总数为20,即K=20。BBU池与RRHs之间前程链路容量C分别设为{5,15,25,35,45}b/s/Hz。 与本文提出的最优RRHs选择方案对比是另外两种机制,分别是选择单个RRH与选择所有RRHs。因为据作者所知,在C-RAN中还未有其他RRHs选择方案。

图2 前程容量约束下系统吞吐量,此时RRH功率变化
Fig.2 Throughput under fronthaul capacity constraint versus p0

图3 被选择RRHs的遍历数目,此时RRH功率变化
Fig.3 Ergodic number of selected RRHs as a function of p0

图2展示了不同前程容量下,随着传输功率的增长,C-RAN传输速率的变化。对于本文所提出的算法1,当-30 dB≤p0≤-5 dB,图2中的四条容量曲线先保持恒定,具体大小由前程容量决定C/K=1/20=[5,15,25,45]b/s/Hz,然后明显递增,变化转折点在p0=-5 dB:对于算法1中的C=5 b/s/Hz容量曲线在-5 dB<p0<10 dB区间保持持续增长,但在p0>10 dB区间几乎保持不变,这是因为在此区间前程容量成为瓶颈;算法1中其他三条C=15,25,45 b/s/Hz容量曲线在-5 dB<p0<10 dB时单调递增,并不存在C=5 b/s/Hz曲线的瓶颈,但在p0>10 dB时,三条容量曲线均分别达到最大瓶颈。由于文章的篇幅限制,这里仿真图只截取了部分的X轴图,并没有全部体现吞吐量的全部变化范围。当C=5 b/s/Hz时,算法1的容量曲线与单RRH选择容量曲线在高SNR区间p0>10 dB,相互重合,低SNR区间p0<-10 dB有所偏差,这证明了本文提出的算法1比其他选择方案性能更佳。其中原因是C-RAN中传输速率是由前程链路容量与无线信道容量联合决定,并等于两者较小的一个。假设在场景A中,RRHs调用较少,前程链路容量明显大于无线信道容量;场景B中,RRHs调用较多,无限信道容量突破前程容量限制,而本文所提出的算法1,能在场景1中增加RRHs选择,在场景2中减少RRHs选择,比起其他方案,实现系统容量的最大化。值得指出的是,以上提到的信道衰落系数均为瞬时的。

图3揭示了本文提出算法1与另外两种对比方案所选择RRHs的数目Ko,其中本文提出方案Ko数值解对应公式(11),低SNR场景下Ko拟合解对应公式(20),高SNR场景下Ko拟合解对应公式(27)。从图3中可知,当p0增长时,被选择的RRHs数目在区域p0∈[-10,10]dB递减,这符合公式(20)验证结果;当在高SNR场景中,当p0>10 dB时,被选择的RRHs数目为1,2,3,4,这与公式(27)结果相同。

图4和图5分别对应在不同K=[50,100,200,400,600,800]条件下的系统吞吐量与选择RRHs的数目。从图4中,可以得知随着备选RRHs增长,系统容量单调递增,但趋向一个恒定值;从图5可以得知,在任何给定的发射功率值下,优化选择的活动RRHs的数量随着所有RRHs候选的数量的减少而增加。这是因为随着RRH分集增益的增长,无线信道容量也随之增长。待选的RRHs数目从50增长到800时,单个RRH对应前程容量变小,优化选择的活动RRHs的数量也变小,并与变小的无线信道容量相对应。在图5,随着无线信道容量达到最大时,此时被选择的RRHs数目降至最小值4。

图4 RRH选择优化后的系统吞吐量,此时RRH功率变化,前程容量C固定
Fig.4 Throughput achieved by the proposed RRH selection approach versus p0 under the fixed C

图5 不同待选RRHs数目下,被选择RRHs的遍历数目,此时RRH功率变化,前程容量C固定
Fig.5 Throughput ergodic number of the selected RRHs at difference values of the RRH candidates versus p0 under the fixed C

5 结论

本文针对新兴C-RAN系统的RRHs选择方案进行优化,以提高系统吞吐量。具体来说,作者设计了一种最佳RRHs选择算法,用于在前程容量约束下最大化C-RAN吞吐量。此外,本文推导了低信噪比与高信噪比下选择RRHs数目的渐进最优的闭合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比起现有其他方案,本文所提出的RRHs选择方案能够有效提高系统吞吐量。

参考文献

[1] Li N, Fei Z, Xing C, et al. Robust low-complexity MMSE precoding algorithm for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J].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2014, 18(5): 773-776.

[2] Peng M, Yang S, Poor H V. Ergodic capacity analysis of remote radio head associations in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J].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 2014, 3(4): 365-368.

[3] Shi Y, Zhang J, Letaief K B, et al. Large-scale convex optimization for ultra-dense cloud-RAN[J].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5, 22(3): 84-91.

[4] Zhou S, Zhao T, Niu Z, et al. Software-defined hyper-cellular architecture for green and elastic wireless access[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16, 54(1): 12-19.

[5] Liu J, Zhao T, Zhou S, et al. CONCERT: a cloud-based architecture for next generation cellular systems[J].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4, 21(6): 14-22.

[6] Dai B B, Yu W. Sparse beamforming and user-centric clustering for downlink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J]. IEEE Access, 2014, 2: 1326-1339.

[7] Zhang X, Zhang Y, Yu R, et al. Enhancing spectral-energy efficiency for LTE-advanced heterogeneous networks: a user social pattern perspective[J].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2, 21(2): 10-17.

[8] Zhang X, Yu R, Zhang Y, et al. Energy-efficient multimedia transmissions through base station cooperation over heterogeneous cellular networks exploiting user behavior[J].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4, 21(4): 54- 61.

[9] Xing C, Ma S, Zhou Y. Matrix-monotonic optimization for MIMO systems[J].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2015, 63(2):334-348.

[10] Dai M, Kwan H Y, Sung C W. Linear network coding strategies for the multiple-access relay channel with packet erasur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3, 12(1): 218-227.

[11] Liu A, Lau V K N. Joint Power and Antenna Selection Optimization in Large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2014, 62(5):1319-1328.

[12] Li C G, Song K, Li Y S, et al. Energy efficient design for multiuser downlink energy and uplink information transfer in 5G[J].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6, 59(2):74- 81.

[13] Suryaprakash V, Rost P, Fettweis G. Are heterogeneous cloud-based radio access networks cost effective?[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15, 33(10): 2239-2240.

[14] Peng M, Xie X, Hu Q, et al. Contract-based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in heterogeneous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15, 33(6): 1140-1153.

[15] Vu T X, Nguyen H D, Quek T Q S. Adaptive compression and joint detection for fronthaul uplinks in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5, 63(11): 4565- 4575.

[16] Liu L, Zhang R. Optimized uplink transmission in multi-antenna C-RAN with spatial compression and forward[J].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2015, 63(19): 5083-5095.

[17] Li N, Fei Z, Xing C, et al. Robust low-complexity MMSE precoding algorithm for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J]. IEEE Communication Letters, 2014, 18(5): 773-776.

[18] Li J, Peng M, Cheng A,et al. Resource allocation optimization for delay-sensitive traffic in fronthaul constrained cloud radio-access networks[J]. IEEE Systems Journal, 2014, 99(PP): 1-12.

[19] Liu L, Bi S, Zhang R. Joint power control and fronthaul rate allocation for throughput maximization in OFDMA-based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2015, 63(11): 4097- 4110.

[20] Garcia V, Zhou Y, Shi J.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in dense cellular networks with user-centric adaptive clustering[J].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4, 13(8): 4297- 4308.

[21] Kim T M, Sun F, Paulraj A J. Low-complexity MMSE precoding for coordinated multipoint with per-antenna power constraint[J]. IEEE Signal Process Letters, 2013, 20(4): 395-398.

[22] Hu D, He L, Wang X. Semi-Blind Pilot Decontamination for Massive MIMO Systems[J].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6,15(1):525-536.

[23] Rao X, Lau V K N. Distributed fronthaul compression and joint signal recovery in cloud-RAN[J].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2015, 63(4): 1056-1065.

[24] Zhou Y, Yu W. Optimized backhaul compression for uplink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14, 32(6): 1295-1307.

[25] Chen W, Wassell I J. Optimized node selection for compressive sleeping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16, 65(2): 827- 836.

[26] Wu J, Bao Y, Miao G, et al. Base-station sleeping control and power matching for energy-delay tradeoffs with bursty traffic[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16, 65(5): 3657-3675.

Optimized RRHs Selection Algorithm Design for Throughout Maximization in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

SUN Yuan1 LI Chun-guo1 SONG Kang2 HUANG Yong-ming1 YANG Lu-xi1

(1.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6, China; 2.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071, China)

Abstract: Unlike traditional LTE-Advanced networks, cloud access network (C-RAN) transfers complex baseband data processing from the radio frequency heads (RRHs) to the baseband unit pool (BBU Pool) over the fronthaul link.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ed capacity of the fronthaul link, the overall throughput gain may not be significantly achieved. In this paper, we aim to maximize throughput by optimizing RRH selection. More precisely, this paper designs an optimization algorithm to select the active RRHs set under the fronthaul constraints to maximize the system capacity. In addition, this paper derives the asymptotically optimal closed-form expressions for the number of selected RRHs under low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and high SNR conditions.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RRH selection schem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can improve the throughput effectively under fronthaul constraint and any given number of RRHs.

Key words: cloud-ran; fronthaul constraint; RRH selection; throughout max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798/j.issn.1003- 0530.2018.09.001

文章编号:1003-0530(2018)09-1017-09

收稿日期:2017-02-24;修回日期:2018-06-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671144,61372101,61422105);国家863重大项目(2015AA01A703)资助课题;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R2017BF028)

作者简介

孙 远 男,1988年生,江苏淮安人。东南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云接入、资源分配。

E-mail:sunyuan88@seu.edu.cn

李春国 男,1983年生,山东胶州人。东南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新一代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视频信息处理、水下无线通信。

E-mail:chunguoli@seu.edu.cn

宋 康 男,1986年生,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讲师,研究多天线宽带无线通信的现代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

E-mail: songhealth@gmail.com; sk@seu.edu.cn

黄永明 男,1977年生,江苏吴江人。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毫米波MIMO。

E-mail:huangym@seu.edu.cn

杨绿溪 男,1964年生,安徽桐城人。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

E-mail:lxyang@seu.edu.cn